挖肉、陪睡、被骗!追星的代价,有八成父母都小看了
追星这事儿,咱们年轻时也不是没干过,攒钱买专辑、买磁带,条件好的还有机会看演唱会。之前给大家讲过,常爸上大学时还凑热闹当过一次群演,也算是一条腿踏入过“娱乐圈”大门的人了,哈哈。
年轻人嘛,总有那么一段爱做梦的日子,所以对现在的小孩追星这事儿,常爸一直都觉得没啥大不了,不就是花点小钱嘛!
(相关资料图)
但最近一则警方通报让常爸坐不住了,有歌迷为了抢位置打架,还惊动了警方,说明这场冲突着实不小。
不过细想想这也不算啥,毕竟老太太看戏也会为占个好位置打嘴架不是?可是我万万没想到,这只不过是粉丝疯狂行为的冰山一角。
先来个重口味的。
上个周末,因为官方为避免攀比冲突,不允许多带灯牌,据说有人为了多带一个灯牌支持自家弟弟,直接对自己下手了,把左腿内侧一块肉挖下来再把灯牌的电池塞进去。中途电池盒漏电了,自己被电到浑身发抖,但依旧咬着牙坚持到过安检。
等她把电池取出来时,肉已经被电焦了……
古有“割肉奉母”,今有“挖肉挺顶流”。
对此我还能说啥,我只能借用李安导演的一句话:
“我不理解,但我大为震撼。”
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粉丝的底线,那就太小看他们了!
有人为了拿到一张黄牛票,竟然陪睡又掏钱,把第一次都给了黄牛,还美滋滋地说“我三千就拿下了”“好痛,不过值了!”。
说实话,不知道家有女儿的爸妈看了这话是啥感受,我真心觉得不能想,一想真是急火攻心,肝肠寸断。
还有更过分的:有人为了买张票,直接把自己卖了。
还有人在网上卖某个顶流吸过的烟屁股,叫价13888元……
但当我知道黄牛票价格时,发现那个烟头的价格还是挺有道理的,毕竟与动辄20万甚至200万的票价相比,这个烟头价格实在是太亲民了——而且还能永久保存。
天价背后,是无数粉丝们为了买票,不惜贷款、预支结婚款、甚至要卖车卖房……
一桩桩耸人听闻的事件听得常爸毛骨悚然。一想到追星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青少年,就觉得更恐怖了。
本以为追星是个怡情的小事,最多就花点小钱,可它现在已经危及到了孩子的生命安全、价值观,甚至是未来……
高中生成“骂战”主力
偷钱、逃课、跟爸妈吵架
今年北京某报发了一篇文章,记者调查了几个家庭的孩子追星后发生的改变。
韦婷是个16岁的高中女生。自从她开始追星后,父母感觉女儿成了一个陌生人。她一天中有一半时间都在追星,成绩从中游下降到班级末位,一半生活费花在追星上,曾以“交书本费”骗过母亲,为了参加偶像签售会逃课,为了帮偶像上榜从家里偷了几千块钱……
17岁北京女孩冯媛因为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偶像,在学校跟同学吵架,在社交平台跟别人互骂。老师多次和她谈话无果,已经将冯媛视为“问题女孩”和“定时炸弹”,而冯媛也开始厌学,找借口不去学校。
光是买专辑,冯媛就花了六七万,追星成本不可谓不高。妈妈就很纳闷,一家子年收入才15万,孩子哪里来的那么多钱?询问过后妈妈崩溃了:原来女儿为了赚钱追星,一边替同学做作业,一边在网上卖贴身内衣。
听到这里,妈妈一阵后怕:如果没有及时发现,女儿会不会做出更过分、更没底线的事情,会不会陷入更大的危险?
和明星对孩子的巨大影响相比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因为花钱太多,冯媛的妈妈几次劝导,但女儿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;因为偷钱,韦婷和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韦婷摔杯子砸伤了爸爸。
当父母、老师的影响力消失时,骗子就趁虚而入。
15岁的小孟是个追星族。她无意间刷到一条视频,视频里有某个明星的QQ号,小孟就加了这个QQ号。
之后小孟被拉进群,还领到了388元红包福利和明星签名照。
小孟感觉天上掉了个馅饼,但第二天一个自称是律师的人联系了小孟,说小孟是未成年人,领红包的行为是违法的,导致明星经纪公司账户被冻结了6万元,要求小孟用父母的账户转6万元配合解冻账户。
同时律师说,账户解冻后钱就会原路返回,并发来别人退款成功的截图。
看到小孟犹豫,律师又说如果不配合就起诉小孟的父母,信以为真的小孟只好按照骗子说的做了。
接着律师又说,明星QQ号被大量转卖,已报警,要查证小孟父母的账户是否参与,并恐吓她不配合就追究法律责任。
律师还说案件要保密,不能告诉任何人,让小孟找个安静的地方开启共享屏幕,并根据指令一步步操作银行账户。
在两个小时里,她共转账9笔,少则3万多则40万,等到妈妈发现时,总共已经转账196万。
这时小孟才发现,自己被骗了。
那个所谓的QQ明星群、所谓的账户冻结都是假的,不过是为追星族量身打造的骗术而已。得知真相的小孟后悔不迭,而这笔钱能不能拿回来还是个未知数。
成绩变差、厌学、无底线、家庭关系变差、家庭遭受巨大损失……疯狂追星的代价,我们真的承受不起。
当母亲劝导冯媛不要上课玩手机时,冯媛的回答让母亲困惑又无助:
“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!”
她不明白,一个明星为什么就让孩子控制不住自己,为什么会让孩子陷入癫狂的状态?
起初我也不明白,但当我了解饭圈文化、了解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潜规则后才知道:
每一个疯狂追星的人,都是被PUA的韭菜。
工业糖精下的自我感动
凤凰卫视曾做过一期节目叫《饭圈单推王》。
饭圈,就是粉丝圈子的简称。
单推王,就是为偶像投票最多的粉丝。
故事主人公叫徐翰威,26岁,是一家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。他更在意的身份是某个少女组合的粉丝,连续两年成为偶像的单推王。
为了追星,他已经花费了几十万。每年他都要花一万多,只为了跟偶像握手。当周围人提醒他,这都是套路时,徐翰威笑着说:
“你我本无缘,相见全靠钱。肯套路你,难道不好吗,总比不套路你好吧!”
他明知支持偶像就是要烧钱,也知道自己的付出不会得到什么回报,但就是无怨无悔。这般“无私奉献”“无条件的爱”,到底来自哪里呢?
如果说我们以前的追星,是被明星的业务能力打动、被个人气质吸引。那今天的这一切则离不开经纪公司的精心设置,饭圈组织的精巧架构,而这背后的一切都是资本的力量作祟。
相信大多数人对“明星后援会”都不陌生,它属于饭圈里处于核心地位的粉丝团体,不少都和经纪公司有着密切联系,属于“大粉”。这类组织有完善的制度,也有高黏性的情感纽带。
他们非常注重情感动员和日常规训,比如用制度公开、监督公开来彰显公平性,亮出账单明细、选拔流程透明、分工明确等可以取得社员的信任,增加内部亲密感。“虐粉”是最常用的情感动员,包括夸大偶像的悲情,喊“哥哥只剩下我们了”来激发同情。同时频繁组织互动,比如给偶像买礼物、投票等,“大家都花钱,我不花就不好意思了”。
日常规训则集中在“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粉丝”和“合格的粉丝应该做什么”这两个主题,教育粉丝要花钱和付出才能得到资格并享有权利,引导粉丝为偶像自愿无偿付出,给偶像建立社区、打榜、转发、控评。没有给偶像做过任何事情的人,则被视为“白嫖”,会被集体排斥。
“作为一个粉丝,就想给他最好的。”
“爱他,就要为他花钱。”
“如果你不愿意做,你就不配做他的粉丝。”
……
看着这些饭圈常用语,你有没有闻到一股子浓浓的传销味道?
在饭圈给粉丝洗脑的同时,经纪公司也没闲着。
他们一方面设置种种活动,比如发起打榜、投票、见面会等,找各种理由让粉丝拿钱;一方面又操控饭圈,鼓动粉丝给偶像花钱。
明星后援团看似独立,但整体把控的还是明星的经纪公司。
为了提升明星的热度和商业价值,有经纪公司主动怂恿粉丝互撕,开启骂战。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取流量,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主动让明星话题成为主要流量来源,进一步加剧互撕。
青少年很容易被鼓动、被驱使,被造梦。他们把自身的梦想和理想自我都投射在偶像身上,维护偶像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。而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,批量制造符合青少年胃口的明星,培养粉丝、服务粉丝,在粉丝中大量收割。
徐翰威看到自己一直支持的偶像成功逆袭后非常开心,他说:“他们是普通人,跟我一样的普通人,他们用眼睛摸一摸理想。你参与了她的生活轨迹,一起书写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故事。”
为了书写这个故事,为了给偶像投票,他连续一周,每天上12个小时的班。后来他索性从北京跑到上海,在剧场附近租了个小房子,还准备在上海找工作。
可是当他真的进入到饭圈的核心层之后悲哀地发现,偶像并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发展,并且两人之间还产生了矛盾。
偶像落地,光环破裂。徐翰威这时才意识到,也许自己迷恋、支持的“偶像梦想”不过是资本精心设计的陷阱。
经纪公司通过巧妙设计,让粉丝感觉自己可以参与到偶像的人生之中,感觉自己的付出可以决定偶像的命运,感觉身为普通人的自己好像有了“上帝之手”。
梦醒之后,陈翰威说:“他撩你是他的权利,是他的工作。但你如果相信了,就是你不上道。”
他说:“你要明白界限在哪里。”
追星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,有人因为追星努力学习,有人因为追星成为了航天员。追星,给了孩子热情,给了孩子明确的人生目标。
但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,追星有“界限”,追星有“底线”。作为家长,我们也一定要提高警惕,时刻观察孩子的追星状态。
请记住以下三个“危险信号”
像有强迫症一样花钱购买偶像专辑或周边产品,导致花费过大;
在偶像身上花费过多的时间,尤其是在手机或网络里;
通过纹身、染发或化浓妆来模仿偶像。
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现象,父母绝不能坐视不管了。可以跟孩子聊聊追星的事情,但请注意几点:
不要贬低孩子的偶像,否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,谈话也就无法继续了;
给孩子推荐积极的偶像,比如科学家、体育明星等,分享自己的价值观;
尽量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,给孩子安排多彩的活动,让孩子摆脱对追星的心理依赖。
总之,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支持的环境,让孩子感觉是被家人理解的、包容的,反而更有助于他们转移对明星的关注。
(《我的真朋友》剧照)
在人工打造的偶像和设计完善的饭圈机制面前,孩子很难不沦陷。而这可能是掉入陷阱、被侵害、被欺骗的开端。
你家孩子追星吗?你是怎么应对的?你周围有疯狂追星的孩子吗?对此你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!
标签: